高端的商战,往往只需要采取举报这种最朴素的方式。
“北有新长城,南有比亚迪。”2022年的新车发布会上,长城的CGO李瑞峰还在以“北乔峰,南慕容”形容自家与友商的关系,仿佛英雄间惺惺相惜。
(资料图)
可转眼一年没到,北乔峰就把南慕容给偷袭了。
5月25日一早,长城汽车发布声明称,已向生态环境部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、工业和信息化部递交材料,就比亚迪秦 PLUS DM-i 、宋PLUS DM-i(图片|配置|询价)采用常压油箱,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进行举报。
数小时后,比亚迪见招拆招,发布声明称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,并保留法务诉讼的权力。比亚迪方表示长城送检的测试车辆,不符合国标要求的送检状态,认为其检测报告无效。
一方是退位的销冠,一方是当红的新王。长城对比亚迪的举报信,如同一封广布天下的英雄帖,让本就血雨纷争的车市江湖再起波澜。
到底达没达标?
根据长城的举报内容,比亚迪在一部分D-mi混动车型中使用常压油箱,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,具体涉案车型有两款,一是比亚迪秦D-mi,另一款是比亚迪宋D-mi。
这两款车有两个共同的特点:一是便宜,在同类竞品中性价比极高。二是都是混动车型,也是比亚迪的销量担当。
这不是比亚迪第一次卷入环保危机中了,上一次还是长沙空气污染事件。长城这一出手,就打在了比亚迪的命门上。
为什么比亚迪D-mi车型使用常压油箱,会造成排放超标呢?其实,这不一定。混动汽车存在一个天然的环保性缺陷。它既有纯电模式,也有混动模式。对许多车主而言,可能一两个月都只使用纯电模式,这就会导致存放在油箱里的汽油逐渐蒸发。别看每天的蒸发量很少,但一个月,两个月的蒸发量就很大了。如果中国有1000万辆混动汽车,那它对空气造成的污染就非常大了。
为了降低排放,车企主要有两个办法:
一是,配备更大的碳罐,吸附蒸发的汽油,不让它进入空气中。
二是,使用高压油箱,配置FTIV阀。高压油箱可以承受更大的蒸汽压力,把蒸发的汽油锁死在油箱里面。
如果气压过高,FTIV阀就自动打开,把一部分汽油蒸汽释放到碳罐。在这套系统下,汽油蒸汽的排放基本可以满足国家标准。
但是呢,这两个办法都会带来成本的上涨。
选择第一种办法,是常压油箱配置大碳罐,可大碳罐成本高,占用空间大。
第二种办法也是成本高。它带来的不只是高压油箱的升级,还要升级加油盖、加油管路和蒸发管路等零部件,成本要高得多。
纯电汽车没有油箱,就没有汽油蒸发的问题。燃油车因为经常开,绝大部分汽油都被烧掉了,也不会大量蒸发。这些问题主要就是局限于混动汽车。
为什么是今天?
事情本不改在今天发生的?也可能是拖到今天的?
话说长城汽车是在4月11日,也就是一个多月以前,就已经向有关部门递交了举报材料。然后没有了结论……
所以今天突然选择发难!
一个是长城汽车举报完了之后,却迟迟没有等来回应。无奈之下,只能借助舆论力量,把事情搞大,倒逼有关部门。
第二,今天下午,刚好是比亚迪宋Pro DM-i(图片|配置|询价)冠军版的发布会。
也有可能就是为了给比亚迪的发布会“再添一把火”。
这不,今天比亚迪宋的发布会,就直接关闭了评论。
至于长城汽车这么做的动机,一个可能确实是为了祖国的绿水青山和我们的身心健康。
另一个也有可能是因为,今年的汽车,确实是有点难卖。
过去几年,长城汽车与比亚迪的“江湖地位”发生了巨大变化。
长城汽车曾是燃油汽车领袖,在通过皮卡起家后,2002年进入了SUV领域,接连推出长城赛弗、哈弗CUV、哈弗H6等爆款车型。其中,哈弗H6连续87个月获得国内SUV市场销量第一名,被称为国民神车,2016年巅峰时期的年销量达58万辆。
由于产品结构过于单一,高度依赖SUV细分市场,2017年长城汽车净利润腰斩,迎来转折点。2017年至2022年,长城汽车的销量分别为107万辆、105.3万辆、106万辆、111万辆、128万辆、106.7万辆。今年1-4月,长城汽车累计销量33.73万辆,同比下滑21.67%。
比亚迪则快速崛起于新能源时代,并成为领军企业。2020年6月,比亚迪发布了DM-p平台和DM-i平台。正是靠着第四代DM-i超级混动技术,比亚迪近两年实现销量飞升,一跃成为行业龙头。2020年至2022年,比亚迪的销量分别为42.70万辆、72.13万辆、186.85万辆。今年1-4月,比亚迪累计销量77.66万辆,同比增长约96.61%。
2022年,比亚迪的销量一举反超长城汽车。今年比亚迪的全年销量目标300万辆起步,争取360万辆,与长城汽车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拉大。
目前混动车型是各车企抢夺的新赛道。面对比亚迪DM技术,长城汽车拿出了柠檬DHT混动。目前,长城旗下的高端品牌魏即搭载了DHT混动,但在市场上声量还微弱。2022年8月,长城汽车将柠檬DHT混动用到哈弗H6身上,售价比燃油版更高,也没有激起太大水花。
但比亚迪各个“冠军版”来势汹汹,秦PLUS DM-i(图片|配置|询价)、宋PLUS DM-i都在10万至20万元区间,长城汽车即便不要利润也不易“卷”动。
所以市场不好,车企之间竞争加剧,火药味就起来了!
结果会是啥?
虽然,两家车企公开互撕的行为,有可能是鹬蚌相争,我们得利(还可以吃瓜),但看回事件发酵后两家公司的股价表现,却有点两败俱伤的意思。
看,比例上伤敌八百自损一千,市值上伤敌一千自损八百。
说不上谁比谁更受伤。
至于事情的真相究竟是如何,只能等待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。
再说几句:
长城对比亚迪的举报并非无迹可寻。
在5月15日哈弗品牌新能源之夜暨哈弗枭龙系列上市发布会现场,哈弗品牌相关负责人就含沙射影地指控某些车企“赢了销量,输了底线”“将控制舆论当做第一生产力”以及“在行驶中自燃、A柱变形却鸦雀无声”等。让现场不少媒体猜测所指企业就是比亚迪。
而当天上市被长城当做重磅战略产品的哈弗枭龙系列,无论从定价还是产品力方面来看,业界普遍认为其所面对的直接竞品正是宋PLUS DM-i。
其实,今年以来,中国汽车品牌之间已经多次出现摩擦。
吉利在2月发布全新中高端新能源系列“吉利银河”,随后收到长安深蓝发布海报“仰望银河,那是一抹深蓝”,内涵银河抄袭。
2月27日,长安汽车的常年法律顾问律师事务所向吉利汽车有限公司、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发律师函称,吉利银河“银河之光”原型车存在大量与长安汽车概念车、量产车型雷同之处,涉嫌侵犯长安汽车知识产权。对此,吉利回应称“银河之光”系原创设计,完全不存在抄袭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,指责毫无根据。
此事除了引起一波轻松的“斗图”之外,在几个月后迎来反转:5月9日,长安汽车与吉利控股同时发布消息,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。成为了业内“化干戈为玉帛”的一段佳话。
有此先例在前,长城与比亚迪的这一轮拉扯之后,又能否迎来一个皆大欢喜的反转呢?
话说,长城汽车与比亚迪也曾惺惺相惜。不知你还记得比亚迪将“魏”商标转让给了长城汽车,而长城汽车将登陆舰商标转让给合作伙伴比亚迪事不?
关键词: